附Gartner2026十大技术趋势中文版PDF
Gartner在2025年10月发布的《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给出了未来三到五年企业技术布局的方向标。这份报告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智能化已经不是技术的附属模块,而是企业基础设施、业务流程和安全治理的核心力量。
整个趋势被划分为三类:架构者、整合者、守卫者。换句话说,就是未来企业必须同时回答三件事:底座怎么建?智能怎么用?安全怎么守?
一、三大方向:架构者、整合者、守卫者
1. 架构者——构建智能时代的基础底座
包含三个趋势:
-
智能原生开发平台
-
智能算力平台
-
机密计算
这三项共同决定:企业跑不跑得动智能、大规模能不能用智能、数据敢不敢让智能处理。
2. 整合者——让智能真正嵌入业务链条
包含三个趋势:
-
多智能体系统
-
领域模型
-
物理智能
这三项决定:智能如何协作、如何深入行业、如何进入现实世界。
3. 守卫者——构建智能时代的安全与信任体系
包含四个趋势:
-
主动安全
-
数字溯源
-
智能安全平台
-
地缘本土化
这四项决定:智能能不能被规模化使用、是否可信、是否可控。
以下分方向深度展开。
二、四个最值得企业提前布局的趋势
在十个趋势中,有四项最具“战略确定性”,会对企业未来五到十年的 IT 生产关系、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一)智能原生开发平台
本质:从“写代码”变成“表达意图”。
传统软件开发长期被三大问题困扰:
-
沟通成本高:需求来回几次还是做错。
-
研发周期长:一个系统上线要几个月甚至一年。
-
维护成本高:大量预算被耗在老系统上。
智能原生开发平台要改变的,就是这些根本性的结构问题。
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套“数字大脑 + 智能工厂”:
-
业务用自然语言表达意图
-
平台理解需求、设计架构、生成代码、自动测试
-
一群智能体协作完成整套工程活动
最核心的三大变化:
1. 研发方式变化
从“工程驱动”变成“目标驱动”。人不再逐行写代码,而是表达目标,智能体拆解、生成、验证。
2. 系统形态变化
软件从静态的“项目交付”,变成动态自演化的“数字生命体”,能自动修补、优化、更新。
3. 组织结构变化
从金字塔式开发团队转向“少量精英 + 平台 + 智能体”的组织模型,业务和 IT 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Gartner 判断:到 2030 年,大部分企业都将以这种新范式为主导进行软件建设。
(二)多智能体系统
本质:从“单点智能”走向“协同智能”。
一个模型再强,也无法同时承担理解、查数据、算风险、做决策、调接口等所有任务。
多智能体系统的思路是:多个专职智能体分工协作,每个都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由协调智能体统筹全局。
例如:
-
一个理解客户意图
-
一个查订单和历史
-
一个判断合规
-
一个生成解决方案
-
一个作为“调度中枢”协调其他智能体
这种模式优势明显:职责清晰、可解释性高、测试容易、风险可控。
但真正的难点在工程治理:
-
如何防止智能体互相递归调用导致“无限循环”
-
如何设置每个智能体的预算、边界
-
如何做到可观测、可追溯
-
智能体之间的通信协议如何设计
因此,企业不应该把多智能体当成“炫技”,而应该把它当作一条“新一代流程编排引擎”的路线:
-
从端到端流程切一段可控链路
-
为每个节点配置专职智能体
-
高风险动作必须人工确认
-
所有交互过程都必须可回放、可解释
这将是未来业务流程智能化的基础能力。
(三)领域模型
本质:从“懂一点”到“懂行业”。
通用模型覆盖面广,但在深度行业场景中经常出现“似是而非”。领域模型专注一个行业或职能,用该领域的专业语料训练,使其拥有接近专家的理解能力。
未来几年,企业使用的模型有一半以上都会是领域模型。
领域模型的价值:
-
更懂行业规则与专业语境
-
能满足合规要求
-
算力和成本更可控
难点主要在两个地方:
1. 数据敏感
行业里最有价值的数据,往往也是最敏感的数据,需要脱敏、分级、隔离等一整套机制。
2. 评估体系
不能只看技术指标,而要用行业指标衡量:
-
医疗要看是否违反诊疗指南
-
金融要看是否触碰监管红线
-
能源要看是否违反调度规程
企业应从价值高、数据可控的场景入手:
-
先用检索增强 + 轻量微调
-
尽早建设领域评测集
-
纳入模型管理体系,持续监控与更新
领域模型最终会成为企业沉淀行业知识与制度规则的“认知资产”。
(四)物理智能
本质:让智能从“屏幕里”走到现实世界。
仓储机器人、巡检无人机、协作机械臂、自动驾驶矿卡,这些都属于物理智能。
难点远高于软件智能:
-
实时性要求毫秒级
-
出错可能导致财产损失或安全事故
-
老旧设备多、接口乱、改造成本高
因此,物理智能必须按“三步走”实施:
-
决策辅助阶段:AI 给建议、人工执行
-
半自动化阶段:AI 执行常规动作,关键动作仍需人工确认
-
闭环自动化阶段:必须先在数字仿真环境充分验证,再用到现实系统
物理智能将与多智能体、领域模型深度融合,成为制造、能源、物流等行业智能化的核心支撑。
三、企业如何把十个趋势落到“路线图”上?
Gartner 的十个趋势非常多,但企业不能全追。关键是有选择地深挖一到两个主方向。
可以从三个问题判断优先级:
1. 基础是否稳固?
架构者的三项趋势是底层能力:开发范式、算力体系、数据保护。底座没打好,后面趋势都是碎片化。
2. 哪些业务流程最值得重构?
整合者的三项趋势——多智能体、领域模型、物理智能——决定企业能不能把智能拉进生产系统。
3. 安全与治理准备到什么程度?
智能时代的安全不是“补救项”,而是“设计项”。守卫者的四个趋势必须与前两类同时考虑。
写在最后
这份趋势报告展示的不是“十个热点”,而是企业智能化的完整路径:从基础底座、到业务智能、再到安全治理。
特别是智能原生开发平台,不是工具升级,而是生产关系重组。未来企业IT的组织结构、交付方式、系统形态都会被它彻底改写。
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要不要跟进”,而是:选择哪一两个最符合企业价值链的趋势,扎实做下去。
技术再炫,最终还是要落到一句老话: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四、2026十大技术趋势中文版



EA之家 » 原创解读:从架构者、整合者、守卫者三大方向,看未来五年的智能化路线图,深度解读Gartner《2026 十大战略技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