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为咨询公司为制造业供应链优化典型案例,124页可编辑PPTX文件。
一、研究背景:从职能链到端到端的系统协同
在复杂多变的制造业环境中,传统以职能为中心的供应链体系已难以支撑快速响应和柔性生产的需求。项目评估发现,制造企业普遍面临计划体系不完善、订单流程割裂、产销协同不足、供应风险预警缺失等系统性问题。要实现从“计划推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必须通过成熟度诊断—问题识别—体系重构的路径,重建以“计划协同”为核心的集成供应链。
通过对国内外市场、客户和产品特征的系统分析,项目将企业定位为多订单模式混合(MTS+MTO+RTO+ETO)型制造集团。这类企业既需快速满足标准化产品的批量需求,又要兼顾定制化配置的柔性响应,因此更依赖精准的计划体系和端到端的信息协同。

二、现状诊断:从成熟度评估看体系短板
1. 评估模型与方法
项目采用“四维度、五等级、十一领域”的供应链成熟度模型,对需求管理、订单管理、产销平衡、生产执行、零部件计划与交付等环节进行了系统测评。

-
四个评估维度:组织、流程、绩效、IT
-
五个成熟等级:不成熟(1分)→ 基本(2分)→ 可执行(3分)→ 协同(4分)→ 领先(5分)
-
总体得分:平均2.7,处于“基本可执行”阶段,与业界先进实践(≥4.0)仍有显著差距。
2. 核心短板总结
评估显示:

-
需求预测准确率偏低:国内57%,国际38%;计划外订单频繁导致供应失衡;
-
订单管理割裂严重:合同—订单—生产—交付链条断裂,缺乏系统可视;
-
S&OP机制滞后:月度会议关注短期销售任务,忽视中长期风险;
-
锁定计划不稳:3+2滚动计划频繁调整,生产计划执行性不足;
-
零部件计划指导性弱:中长期计划缺失,导致缺件与库存并存;
-
工程变更频繁:信息传递不畅,变更管理体系不完善;
-
MES集成度低:制造现场自动化不足,数据传导效率低。
这些问题共同反映出一个根因——供应链缺乏从战略到执行的结构化体系支撑。
三、关键问题剖析:从“症状”到“体系性病灶”

1. 需求计划准确率低
根因在于前端销售预测方法不科学、数据口径不统一、联合预测机制缺位。业务预测更多依靠经验判断,缺乏系统工具支撑,导致计划对生产和采购的指导性不足。结果是:缺件频发、生产波动、库存积压并存。
2. 订单管理断裂
销售合同、订单、生产计划和发货单在系统中割裂,跨部门沟通依赖电话与Excel。缺乏统一的交期承诺机制和订单优先级规则,客户响应慢,订单过程不可视,严重制约客户满意度与内部协同。
3. 产销平衡机制失衡
S&OP会议机制未形成闭环,缺乏中长期供需匹配与风险识别。结构件计划、进口件备货多凭经验决策,指标未纳入绩效体系,计划流与执行流严重脱节。
4. 生产计划锁定失效
“3日锁定+2日预测”的滚动计划无法真正锁定,频繁的临时变更扰乱生产节奏。锁定计划准确率仅74%,部分生产线被动应对“插单”与“紧急订单”,生产稳定性受损。
5. 零部件缺件与预警失效
长周期件缺乏中期计划指导,供应商被迫依赖经验备货。计划变更频繁导致库存呆滞与采购混乱,缺乏系统化预警与风险分级机制,供应链韧性薄弱。
6. 工程变更与信息断层
月均变更59次,涉及物料576项,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供应商备货错误、呆滞库存激增。缺乏可配置化BOM与信息化变更平台,设计变更与供应链响应脱节。
四、总体改进思路:从“模式重构”到“体系搭建”
面对这些系统性挑战,项目提出了“一体两翼、五大方案”的改进框架——即以“集成计划体系”为核心,一体化搭建流程与IT平台,双翼覆盖“组织与绩效”建设,并通过五大方案落地执行。

(一)一体:构建集成计划体系
通过“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滚动计划”三级结构,建立柔性化的“锁定区—柔性区—预测区”机制。
-
长期计划:6个月滚动,支撑长周期件采购;
-
中期计划:1–3个月滚动,指导生产与备货;
-
短期计划:X+Y锁定期机制,实现计划刚性与市场柔性的平衡。
(二)两翼:组织与绩效体系协同
-
组织上,将计划职能由分散转为集中,形成端到端计划中心;
-
绩效上,设计以交期、准确率、锁定率、库存周转为核心的KPI体系,强化考核与激励联动。
(三)五大业务解决方案
-
需求管理:建立联合预测机制,引入定量模型与定性判断结合,提高计划准确率。
-
订单管理:实现合同—订单—生产—交付全流程打通,构建统一的订单优先级与交期规则。
-
产销平衡:重塑S&OP机制,引入中长期风险议题与多周期计划联动。
-
生产执行与物流:通过MES与ERP集成,实现计划可视、报工简化、配送拉动。
-
零部件计划与交付:分层分类管理供应商,建立预警与绩效改进机制,提升交付可靠性。
五、体系落地:以“平台+流程”驱动可持续转型
项目将供应链体系重构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五个步骤,从评估到顶层设计,再到系统蓝图与实施落地,形成结构化推进路径:

-
现状评估阶段(1个月):完成11领域成熟度评估与KPI诊断。
-
顶层设计阶段(2个月):形成计划模式共识与业务方案框架。
-
流程与系统设计阶段(3个月):基于ARIS流程平台完成详细流程与蓝图设计,明确组织职责、绩效配套与IT需求。
最终实现从“计划分散—执行割裂—信息孤岛”向“端到端集成—柔性响应—数据驱动”的转型,构建可度量、可协同、可持续演进的供应链运营体系。
六、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优化,咨询公司典型案例124页PPT

EA之家 » 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咨询典型案例,附实践124页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