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管理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需求收集
需求的起点往往来自于各业务部门的痛点、市场环境的变化,或者是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比如,一个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可能发现客户频频抱怨订单交付延迟,或者财务部门感到在季度对账时数据难以整合。这些反馈,往往通过会议、邮件、工单系统或者定期汇报的形式被提交到需求管理部门。
此时,需求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对这些需求进行记录和梳理。
比如,有的需求会表述为“需要一个新的订单管理系统”,但深入沟通后才发现,问题的根本是供应链的调度逻辑不完善,而不是简单的系统更替。
第二阶段:需求规划
需求收集上来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求管理部门需要从全局视角对这些需求进行规划和分类。
- 分门别类
将需求分为紧急类(比如生产事故改进)、提升效率类(比如流程自动化需求)、战略支持类(比如新业务支撑需求)。 - 优先级评估
采用ROI(投资回报率)或其他标准,计算需求的价值产出。假如一个需求能为业务部门节省每月30%的人力成本,那它优先级就很高。 - 分流渠道
对不同类别需求分配不同的处理路径。比如,A类和B类需求可以直接进入常规流程,而C类(复杂型)需求则需要专项评估,D类(创新型)需求则可能需要试点。
以华为的经验为例,在需求规划上,他们有一套“灯塔需求”机制,即每个季度挑选出若干对全局意义重大的需求,进行专项资源倾斜。
第三阶段:需求分析与设计
这一阶段是需求转化为可执行方案的关键环节。
-
首先,流程Owner(业务负责人)会组织相关部门对需求进行深度分析。通过现状调研、数据收集等方式,明确问题的根源。比如,客户抱怨订单延迟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库存管理不透明,而不是销售团队的效率问题。 -
其次,结合需求的重要性和技术可行性,进行解决方案设计。这一阶段可能会涉及到多个方案的比选。例如,是采用现有系统的改造,还是引入一套新的ERP系统? -
最后,业务团队和IT团队需协同完成设计稿,包括业务流程设计、系统架构规划等。
实际企业中,很多时候这个阶段容易陷入“踢皮球”的问题,业务方觉得IT不懂业务,IT方觉得业务方需求不清晰。因此,有效的跨部门沟通和明确的责任划分尤为重要。
第四阶段:需求评审与确认
所有设计完成后,需求会进入评审环节。
- 业务评审
需求是否真正符合业务的实际需求?是否能解决根本问题? - 技术评审
IT团队会从技术实现角度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开发周期、技术风险等。 - 预算评审
这一环节主要由管理层参与,确定是否给予资源支持。
评审通过后,需求会被正式立项,并进入实施阶段。如果未通过评审,需求会被退回修改或搁置。
第五阶段:需求实施与交付
在这一阶段,需求正式从“蓝图”走向现实。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 产品设计与开发
IT团队基于需求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需确保持续和业务团队保持沟通,防止开发出来的系统与实际需求“南辕北辙”。 - 版本测试
产品开发完成后,需经过严格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压力测试等,确保产品能够正常运行。 - 逐步上线
对于一些复杂需求,可能会采用“分阶段上线”的方式,比如先在一个部门试点运行,验证效果后再推广到全公司。
以南方电网的数字化转型为例,他们在实施阶段特别注重实时反馈机制,开发团队会定期和业务团队对接试运行效果,及时优化调整。
第六阶段:需求验收与关闭
需求上线运行后,业务部门会对产品或系统的实际表现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
-
产品功能是否达到需求标准? -
性能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
使用是否顺畅?是否有用户反馈问题?
如果验收不合格,则需返回实施阶段进行修复;若验收合格,需求正式关闭,进入归档环节。归档的内容包括需求背景、解决方案、实施效果等,以供后续类似需求参考。
二、企业架构需求管理的核心机制
1. 闭环机制
企业架构需求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闭环”。从需求的提出到最终验收,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执行流程。
2. 动态调整机制
需求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需求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优先级和处理策略。例如,疫情期间,很多企业紧急启动远程办公需求,这些需求的优先级在当时被大幅提高。
3. 价值驱动机制
需求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在每个环节,都需要评估需求是否真正能为业务带来效益,避免浪费资源在“看似重要但实际无效”的需求上。
三、企业架构管理方法与需求受理流程,45页PPTX
EA之家 » 企业架构的需求管理全过程和企业架构需求管理的核心机制,附45页可编辑PPTX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