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为33页PPTX文件。
对任何一家以项目、解决方案或复杂产品为主的企业来说,只有一件事真正决定生死:能不能稳定、可预期地把“市场机会”变成“到账现金”。
从管理口径看,这件事看似只是一句简单的话:“把东西卖出去,钱收回来”。但在企业内部,它被拆散在一堆相互割裂的动作里:
-
市场部在做活动、投广告,收集线索;
-
销售在跑客户、做关系、签合同;
-
售前和解决方案团队在做方案、写标书;
-
交付团队在做项目、搞实施、扛验收;
-
财务在开票、催款、对账;
-
法务在审合同、控风险。
每个部门都在“很忙”,但是没有一条被所有人共同承认的、从头到尾的主流程,来回答三个关键问题:
-
企业的业务,到底是怎么从“线索”一步步变成“现金”的?
-
这条链路上,谁对整体结果负责?
-
哪些关键节点,会决定项目是赚是亏、是顺利回款还是长期挂账?
LTC(Lead to Cash,线索到回款)要解决的,就是这件事让企业有一条清清楚楚、可管理、可复盘的赚钱主流程。
一、什么是 LTC?
用一句最直接的话来说:
LTC:就是企业从“发现商机线索”到“钱真正打进公司账户”的整条端到端流程。
这条流程通常会经历这样一串环节:
线索 → 机会点 → 项目立项 → 引导客户 → 方案与投标 → 谈判与签约 → 交付与验收 → 开票与回款 → 项目决算与复盘
在很多世界级企业里,LTC 会和另外两个核心流程一起构成“公司运营的三件大事”:
-
IPD:产品从概念到上市(产品怎么来的);
-
LTC:线索到回款(钱怎么赚到);
-
ITR:问题到解决(问题怎么闭环)。
可以把它理解为:IPD 管“能卖什么”,LTC 管“怎么卖掉并收回钱”,ITR 管“出问题了怎么办”。
从企业架构视角看,LTC 属于典型的端到端价值流程,核心特征只有三个:
-
以“客户价值 + 现金回流”为起点与终点;
-
串联多个业务领域,而不是停留在单个职能里;
-
整条链路有清晰的责任主体、管理机制和数据视图。
二、为什么必须要有 LTC?
很多企业并不是没有流程,而是流程碎成一地:
-
市场有一套“线索管理办法”;
-
销售有一套“客户跟进与签约流程”;
-
交付有一套“项目实施办法”;
-
财务有一套“开票与收款规定”;
-
法务有一套“合同审查规范”。
每个流程在自己那一段都说得通,但四个结果经常出现:
-
市场部辛苦拿来的线索,销售觉得没价值;
-
销售为了签单,合同条款答应得很“美好”,交付根本落不下来;
-
交付做得很辛苦,客户却迟迟不签验收、不配合付款;
-
财务看到账龄不断变长,但追溯不到是谁、在哪一步“失了控”。
问题不在于流程不多,而在于:没有一条被认定为“公司的主流程”,跨部门负责从头到尾的结果。
LTC 的意义,正好在这里——它改变了企业设计流程的出发点:
-
不是从“部门职能”出发,而是从“客户价值和现金流”出发;
-
不是停在“这个步骤怎么做”,而是拉通“做完这整条链路会得到什么结果”;
-
不是每个部门只对自己负责,而是所有关键角色对同一条价值链负责。
从管理语言转换成一句白话:有了 LTC,企业内部不再是“人人都有流程,人人都不对结果负责”,而是“围着同一条钱的路径,协同干一件事”。
三、LTC 跨了哪些业务领域?
从业务域上看,一条完整的 LTC,至少会跨过六个核心领域:
-
市场:负责线索来源与线索质量;
-
销售:负责机会判断、关系经营、推进节奏;
-
解决方案/售前:负责方案设计、价值论证、技术可行性;
-
商务与法务:负责合同条款、价格、风险和合规;
-
交付与服务:负责项目实施、变更管理、验收和客户满意;
-
财务:负责开票、回款、核算和利润确认。
如果只是把大家“画”在一张流程图上,这些人未必能真协同。世界级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三套配合机制,专门用来“拉齐”这些人:
-
统一的端到端流程主线只有一条被全公司认可的“线索到回款流程”,每个环节有标准输入/输出、有责任人、有决策点、有 IT 系统支持,大家说的是同一套话。
-
流程化组织——典型是“铁三角”机制很多企业会用“客户经理(AR)+ 解决方案专家(SR)+ 交付专家(FR)”组成项目级铁三角,让这三位从机会出现那一刻起,就共同对项目商业结果负责,而不是各自为战。
-
经营与财务机制——典型是“概算、预算、核算、决算”四算在项目一开始,就搞清楚“准备花多少”“能赚多少”,执行过程中不断核算,结束时做决算,下一轮再复用经验,避免“签得很大,亏得更大”。
这三层机制叠加在一起,才真正把“一群部门各干各的”,变成“一条价值链上共担结果的团队”。
四、LTC完整流程

1. 管理线索:构建健康的商业入口
目的: 从大量市场信息中识别值得投入的机会来源。解决的问题: 过去线索杂乱、无分级、无追踪,销售只挑“感觉好”的。关键产出: 经过验证的有效线索。
线索管理不是营销的工作,而是企业经营漏斗的“起点质量控制”。
2. 项目立项:决定这单“值不值得打”
目的: 通过组织级判断来决定是否投入资源。解决的问题: 避免“无胜算的投标”“亏钱的合同”“销售个人盲目冲击”。关键产出: 项目立项、铁三角责任人、项目章程、资源级别。
这是企业从“个人销售行为”转向“组织经营行为”的分水岭。
3. 引导客户:推动客户从“了解你”到“倾向选你”
目的: 建立客户认可的价值共识,形成竞争优势。解决的问题: 过去销售只推产品,而客户真正关心的问题没有被抓住。关键产出: 客户痛点清晰、关系链清晰、价值主张明确。
这一阶段决定赢单概率。
4. 构建方案并提交:把能力变成客户可评估的方案
目的: 把价值、范围、价格、风险都固化为正式方案。解决的问题: “销售承诺过度”“方案不可交付”“价格拍脑袋”。关键产出: 方案、概算、投标决策、正式响应文件。
这是企业能力从“口头”到“可交付”的关键转换。
5. 谈判与签约:把双方共识写进合同,控制风险
目的: 达成双方认可的合同条款,并确保可交付、可回款。解决的问题: 合同模糊、风险不清、后期争议、利润被侵蚀。关键产出: 合同文本、价格、范围、里程碑、付款条件。
合同是交付的蓝图,也是经营的底盘。
6. 交付验收与运营:兑现承诺,把价值真正落地
目的: 把合同变成真正的结果;把结果转化为现金与长期业务价值。解决的问题: “交付与销售脱节”“范围失控”“客户不验收导致回款断点”。关键产出: 验收、开票、回款、客户满意、后续机会。
LTC 的终点不是合同,而是现金流与持续运营。
五、33页PPT详解LTC



EA之家 » 详解端到端流程1:从线索到回款LTC,附33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