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为99页PDF文件。
中电金信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新企架核心思想与“模型构建—智能赋能—落地执行”的方法论。我们来解读学习:
一、核心思想:“四位一体”新企架(NEA)的重构逻辑
新企架是思想核心,在经典企业架构的基础上融入AI时代特征,形成“企业级、敏捷化、精益化、智能化”四位一体的整体理念,打破了传统转型中“大而全低效、业技割裂、战略悬空”的困境,建立起“基础—执行—引擎”协同演化的系统框架。
(一)企业级:确立转型的全局坐标
“企业级”是转型的底层基础,核心在于打通战略与执行的断层,构建统一的业务与数据全景图。新企架以企业级视角统筹战略、能力、流程、数据等要素,形成从“战略—业务—技术”的纵向贯通。例如,通过企业级数据模型整合零售与公司业务,实现客户资产的全局共享,确保转型举措与企业目标一致。其本质是确立统一的“转型语言”,让跨部门协同有章可循。
(二)敏捷化与精益化:构建转型的执行逻辑
敏捷化与精益化是转型的双重准则,共同解决周期冗长与资源浪费的问题。
-
敏捷化:强调“多横多竖、增量推进”,以战略拆解为横向规划、以领域落地为纵向实施,通过“小步快跑”实现快速交付与持续验证。某股份制银行在零售转型中采用“先规划、后分域”的方式,将19个领域依次建模,显著降低集中风险。
-
精益化:强调“价值优先”,以需求为导向聚焦核心环节,拒绝“大而全”的无效投入。例如某区域性银行在分布式核心迁移中仅聚焦存款业务的流程、产品与数据三大模型,既控制了成本,又保证了成效。
(三)智能化:AI驱动的转型新引擎
智能化是2.0版本的核心升级,将AI大模型深度嵌入企架转型全过程,形成“模型驱动 × 大模型协同”的新范式。企业级知识图谱将结构化资产融入战略分析,强化智能决策支撑。智能化强调“人机协同”,由AI承担重复性任务、专家聚焦高阶决策,形成“人类定战略,AI做执行”的协同模式。
二、核心方法论:业务建模驱动的“道法术器”落地体系
“四位一体”定义了转型的方向,而白皮书提出的核心方法论则回答了“如何实现”。它以“模型—路径—工具”三大支柱构建了从理念到落地的全链条体系。
(一)支柱一:五大业务模型——转型的核心载体
业务建模是连接战略与IT的枢纽,其核心产出为能力模型、业务模型、流程模型、产品模型、数据模型五大模型体系:
-
能力模型:作为战略翻译器,通过“战略解析—能力定位—主题聚类—地图绘制”将战略目标拆解为300+可执行能力,解决战略落地难题。
-
流程模型:采用L1-L5五级架构(上三层定义“做什么”,下两层落实“怎么做”),实现端到端业务过程可视化,为微服务设计提供精确输入。
-
产品模型:以“双主线”构建四级分类体系,使产品规则组件化,支持“搭积木式”创新,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
数据模型:基于“业务对象—实体—属性—属性域—实例”五层设计,形成企业级数据地图,推动数据中台建设与全链路信息共享。
-
业务扩展模型:覆盖客户、渠道与合作方等外部变量,确保模型体系具备业务适应性与可扩展性。
五大模型相互协同,形成“能力牵引、流程落地、产品承载、数据支撑”的动态闭环。
(二)支柱二:四步实施路径——转型的落地流程
为保障模型真正落地,白皮书提出“定义范围—裁剪架构—能力建模—业务建模”四步实施法:
-
定义范围:聚焦最紧迫问题,优先覆盖关键业务领域。
-
裁剪架构:以价值优先为原则,剔除低价值环节,确保投入聚焦。
-
能力建模:将战略目标转化为能力清单,实现战略到执行的映射。
-
业务建模:基于流程、产品、数据三线融合,同时结合用户旅程优化业务体验。
这一路径突破了传统“先规划后执行”的线性思维,采用“边建模边验证”的敏捷模式,实现快速交付与动态校正。
(三)支柱三:AI赋能的“道法术器”体系——转型的效率引擎
方法论的落地依赖工具体系的支撑。白皮书以“源启”数字构建平台与Hyper-Agent智能体为核心,构建了“道法术器”一体化支撑体系:
-
道(理念):以人为本、场景驱动、价值导向,AI应用必须直击业务痛点。
-
法(方法):以“六边形模型”融合AI大模型、结构化资产与流程机制,保证AI落地系统化。
-
术(策略):AI负责识别、生成与优化,专家负责判断与决策,实现高效分工。
-
器(工具):“源启”平台实现建模、开发、运维全链路打通,Hyper-Agent具备“需求解析—模型生成—资产复用”三大核心能力,显著提升交付效率。
三、99页PDF学习参考



EA之家 » 业务建模驱动转型的顶层逻辑与落地路径——解读中电金信企业架构白皮书,99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