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为华为44页PPTX文件。
一、公司级数据治理政策:确立“基本法”
华为首先通过制定公司级的数据治理政策,确立了数据管理的“基本法”地位。核心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
数据管理总纲:明确数据是企业核心资产,数据准确是内部控制的基石,制定涵盖信息架构、数据产生、应用、问责与奖惩的基本原则。
-
信息架构管理政策:强调信息架构是统一的数据语言,是业务流打通和消除孤岛的关键,明确角色职责与管控要求。
-
数据源管理政策:要求从源头保证跨流程、跨系统的一致性和唯一性,提出认证标准和管理原则。
-
数据质量管理政策:落实责任机制,建立持续度量与改进机制,使数据在创建、维护和应用全生命周期中保持高质量。
政策的核心在于“签发级别与效力”,即由公司最高层级进行制度发布,确保全公司范围内的统一遵循。
二、数据管理流程:角色分工与职能闭环
在执行层面,华为将数据治理分解为一整套流程,形成从业务变革到数据分析的逐层闭环。其核心是以角色为驱动的责任划分:

-
信息架构工程师:负责架构设计与管控,进行数据分类、定义与标准化,开发概念模型与信息链。
-
数据治理工程师:聚焦资产建设与质量监控,识别数据问题,制定标准与度量指标,开展根因分析与评估。
-
数据平台工程师:构建分析平台,负责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数据分析师:面向价值实现,开发业务模型,开展挖掘分析与可视化。
-
数据科学家:专注技术攻关,开发算法与模型,推动数据产品化。
这一分工对应华为“L1-L3”的治理层次:L1 管理业务变革与信息技术,L2 管理数据,L3 管理信息架构、数据质量与数据分析。
三、数据管理组织:以Owner为核心的责任制
在组织上,华为采用了“领域Owner+公司Owner”的双层治理模式。通过分批完成210个数据主题域Owner的任命,建立了全覆盖的责任网络:

-
公司数据Owner:制定战略与路标,发布政策,批准架构与质量目标,裁决重大争议。
-
领域数据Owner:分解责任到下层流程Owner,并监督落地执行。
-
跨领域联合工作组:由数据质量执行组、信息架构建设组、数据服务推进组、数据分析组、元数据组等组成,保障跨部门协同。
这种结构既具备集中治理的权威性,又兼顾跨领域协调,确保治理“有人管、能落地”。
四、数据管控机制:三层管控架构
华为的数据管控通过“战略—专业—执行”三层体系来落实:

-
战略管控:由变革指导委员会与公司数据Owner行使决策权,批准战略、政策和架构。
-
专业管控:各专家组和运作团队实施端到端管理,推动架构管控与数据治理。
-
执行管控:业务变革项目遵循数据管控,质量运营团队协助闭环,优化团队解决“老大难”问题。
这一机制确保了从战略规划到一线执行的全过程一致性和闭环改进。
五、数据主题联接:从数据到信息的价值转化
在数据价值实现方面,华为提出“数据主题联接”的方法,将数据由“原材料”加工成“半成品”和“成品”,最终转化为支撑业务决策的信息:

-
以事件为中心的多维模型(合同、订单等)。
-
以对象为中心的图模型(客户、供应商等)。
-
智能标签(用户画像、员工画像)。
-
指标数据(原子指标、衍生/复合指标)。
-
算法模型(预测、挖掘等)。
这些方式实现了跨域数据的关联与重组,满足消费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如经营分析、外部风险预警、智能决策等。
六、结语
从政策到流程、从组织到机制,再到主题联接,华为的数据治理方法论体现出三个鲜明特征:
-
制度先行:通过公司级政策确立治理的权威性和刚性。
-
责任闭环:通过Owner机制确保数据有“主人”,问题有“裁决”。
-
价值导向:通过主题联接和数据服务,把数据真正转化为业务可消费的资产。
这套方法论不仅支撑了华为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系统化治理范式。
七、华为数据治理方法论与实践方案44页PPT

EA之家 » 华为数据治理方法论与实践,附44页PPT方案